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更新时间:2018-01-03 12:10:04 点击次数:
本报记者 黄斌 北京报道
境内绿色债券市场2016年初正式启动至此,两年里发展迅猛。
据评级机构中债资信统计,2016年和2017年,绿色债券年发行量均达到2000亿元左右,目前总量已超过4000亿元,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第一大绿色债券市场。债券品种包括,绿色金融债、绿色公司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绿色企业债、绿色熊猫债、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
其中,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是最大的发行主体,发行规模占总量近70%。
尽管发展迅猛,但目前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制度,各机构在评估认证流程、评估认证内容、报告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部分报告的认证实质内容有所欠缺,且市场上还存在业务捆绑、低价承揽等不良竞争行为。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公布了《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暂行)》(下称《指引》),这是国内第一份针对绿色债券评估认证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对机构资质、业务承接、业务实施、报告出具、监督管理等方面做了相应规定。
“绿色债券认证标准不统一,给市场留下套利空间,一些绿色债券‘漂绿’的现象也难以杜绝。”2018年1月2日,北京一位第三方评估机构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央行、证监会两部委联合发文,新规更为具体,能在很大程度上压缩套利空间,明确规则,进而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规范第三方评估机构
据中债资信绿色债券研究团队统计,2016年至2017年12月26日发行的146只绿色债项中,有102只出具了第三方评估认证意见,占比达到了71%,比例高于国际绿色债券市场的第二方意见与第三方认证的比例之和。
尽管大部分绿色债券都进行了第三方评估,但考虑到过去两年里市场是在“摸石头过河”中成长起来,实际上绿色评估意见的成色不一。
2018年1月2日,绿色债券评估机构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指出,国内进行绿色债券评估认证的专业机构主要包括责任投资领域的咨询和学术机构、环境工程领域的咨询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债券评级机构等,遵循的标准和方法则主要是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的气候债券标准、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的绿色债券原则等。
“虽然同业遵循的标准和方法类似,但因为各自有不同的专业背景、管理模式,各家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在操作流程、评判标准、收费模式方面还存在不少差异,这些差异有时会让市场特别是债券发行人产生疑问。”郭沛源表示,随着绿色债券市场的不断扩大,一些原来并不从事相关业务的机构也想进入到这个市场,无形中增加了无序竞争风险。
而《指引》的推出,则有望将市场引向更为有序的状态。据中债资信总结,其发力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成立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统筹各机构的自律管理。这一机制,为各主管机构绿色债券相关文件中首次提出,并设定为在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下的绿色债券自律管理的机制。
二是强化行业监督,确认评估认证机构需要承担的责任,并明确发行人和评估认证机构的惩罚机制。
三是设置了评估认证机构的准入门槛和资质要求,预计将提高评估认证业务的专业性、公信力和权威性。
四是在评估认证主要内容、评估认证方式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提高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技术标准。
存续期“跟踪制”
因为事关资金使用是否到位,绿色债券的存续期跟踪,一直是市场的重要关注点。
“之前监管部门鼓励发行人每年向市场披露由独立的专业评估认证机构出的评估意见,对绿色债券支持的绿色产业项目进展及其环境效益等实施持续跟踪评估。”北京某评估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规体现了监管态度的转变,“原则上绿色金融债券和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皆应实行周期性认证。”
根据《指引》,发行量最大的绿色金融债,在债券存续期内每满一年之日起4个月内进行存续期评估认证;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存续期内评估认证,则至少按照项目存续状态,实行首次认证的自债券存续时间满一年之日起4个月内进行,且这些绿色债券的评估认证报告,需通过指定网站或约定的渠道及时披露。
中债资信称,指引原则上确认需要进行跟踪评估认证,是出于对保障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考虑,确保绿色债券投放于绿色项目、并切实持续地产生环境效益。
地址:中国·贵州省贵阳市电话:0851-8888888传真:0851-8888888邮箱:1193159788@qq.com
版权所有:贵阳博天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唯尔官网备案号:贵ICP备11017350号-1